多元化视角看社会融资规模

imtoken官方app下载作者:2025-10-21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这一指标保持较高增速,既能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体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近日出炉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42万亿元。

在高增长的同时,融资结构也不断优化。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占比升至43%,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比降至48%。可以说,超过一半的新增社会融资由其他更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

银行不仅在信贷投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是债券投资的主要参与方。平均来看,债券在银行资产中占比25%左右,全市场约七成政府债券和两成公司信用类债券由银行持有,通过积极买入债券,银行有力支持了财政政策实施和企业发展。再考虑到更多参与股权市场的券商、基金等各类非银机构,加总来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远不限于贷款这个单一渠道。宜更多观察社会融资等更全面的统计指标,以多元化的视角科学看待金融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430万亿元,广义货币(M_2)余额超过330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320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270万亿元。庞大的资金规模比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很难再实现以往的快速增长态势,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需看到,当前宏观经济总体仍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低通胀、低利率是基本特征。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通过利率路径,把握好量价协同以及贷款、债券、理财等不同市场利率之间的协同,更好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提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总需求不足,而是需求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长期以来,每当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下行压力加大时,我们总习惯于依靠货币宽松或扩大政府投资来刺激需求,虽然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中长期会进一步扩大产能供给,加大供需结构失衡,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平稳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转型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效用,更多地从以投资为主转向以改善民生为主。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更好实现城镇社会保障的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再分配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未来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今年宏观政策思路已明显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下一步财政支出也将继续侧重补短板,把支出重点放在民生消费问题上,包括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特别是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等不同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问题。这些举措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可以改善经济循环,有利于促进需求和供给平衡。